頹甍
成語(Idiom):頹甍(tuí méng)
發(fā)音(Pronunciation):tuí m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建筑物倒塌破敗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頹甍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頹”意為倒塌、破敗,“甍”意為屋檐。頹甍一詞形象地描述了建筑物倒塌破敗的景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頹甍常用于形容建筑物年久失修、破爛不堪的狀態(tài)。也可以用來比喻事物或人的衰敗、垮臺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頹甍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描述了魯國的鮑叔牙救濟貧困的故事。據傳,鮑叔牙為了救濟饑民,決定拆除自己的宅第,用來修建道路和橋梁。當時,宅第的屋檐已經倒塌,因此形容宅第破敗的樣子為“頹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頹甍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形容詞“頹”和名詞“甍”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座古老的廟宇已經變成了一片頹甍。
2. 那座廢棄的房屋已經變成了一片頹甍,不堪一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頹甍”與“倒塌破敗的屋檐”進行聯想,幫助記憶其含義和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建筑、破敗、衰敗等相關的成語,如“殘垣斷壁”、“風雨飄搖”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那座房子已經變成了一片頹甍,看起來非常可怕。
2. 初中生:我們應該珍惜歷史文化遺產,不讓它們變成頹甍。
3. 高中生:這個國家曾經是世界強國,現在卻陷入了頹甍的境地。
4. 大學生:經濟危機導致了很多企業(yè)的倒閉,它們變成了一片頹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