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召
基本解釋
猶招討。招撫征討。《梁書·賀琛傳》:“凡厥討召,凡厥徵求,雖關國計,權其事宜,皆須息費休民。”
成語(Idiom):討召(tǎo zhào)
發音(Pronunciation):tǎo zh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主動去尋找別人的責任或懲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討召是由“討”和“召”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討”表示主動去爭取或請求,而“召”表示召喚或召集。討召的意思是主動尋找責任或懲罰,表示主動承擔錯誤或過失,并尋求相應的懲罰或責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討召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某人因為犯錯誤或犯罪而主動承擔責任,并尋求相應的懲罰。在工作場合,如果某人犯了錯誤,可以使用討召來表示他主動承擔責任并接受相應的處罰。此外,討召也可以用于描述某人在道德或倫理上的失誤,并自愿接受相應的懲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討召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了項羽在巨鹿之戰中失敗后,主動去找劉邦,請求被處死。項羽因為自己的失敗而感到羞愧和愧疚,為了表達自己的懊悔和決心,他選擇了討召的方式。這個故事成為了討召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討召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討”和動賓短語“召”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討召,接受了相應的處罰。
2. 面對自己的過失,他毫不猶豫地討召,表示愿意承擔責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討召”與主動承擔責任和尋求懲罰的意思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可以想象一個人因為犯錯誤而感到內疚和羞愧,主動去找責任和懲罰的場景,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討召相關的成語,如“自討苦吃”、“自討沒趣”等。這些成語都與主動承擔責任、自作自受有關。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意識到自己的過失,主動討召,向老師道歉。
2. 初中生:面對考試作弊的事實,小紅毫不猶豫地討召,接受了學校的處罰。
3. 高中生:面對自己的失誤,小李主動討召,并主動接受了家長的批評和指導。
4. 大學生:大學生會組織一次活動,讓同學們主動討召自己的錯誤,并尋求改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