愷惻
愷惻(kǎi cè)
發音:kǎi cè
基本含義:指善良、仁慈、同情。
詳細解釋:愷惻一詞由兩個字組成,愷音同“開”,惻音同“測”。愷惻原意為開懷慰問,后來引申為善良、仁慈、同情。這個成語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同情心。
使用場景:愷惻一詞常用于形容人對他人的同情和關懷之情。可以用于表達對他人困境的關心和同情,也可以用于描述某人的善良和仁慈。
故事起源:根據史書記載,愷惻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當時,項羽在戰敗后被秦始皇囚禁,他的母親和妻子前來探望。秦始皇看到他們的悲傷,感到十分同情,為他們準備了豐盛的飯菜,表示對他們的關懷和同情。后來,人們將這種同情和關懷的心情稱為“愷惻”。
成語結構:愷惻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形容詞組成。
例句:
1. 他對困境中的人們總是充滿愷惻之心。
2. 她的愷惻之心感動了許多人。
記憶技巧:將愷惻分為兩部分,愷和惻。愷可以聯想到“開懷”,惻可以聯想到“測量”。將這兩個詞聯系起來,可以形成對愷惻的理解。
延伸學習:了解更多與愷惻相關的成語,如“惻隱之心”、“惻隱之情”等,可以進一步加深對愷惻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看到鄰居家的小貓受傷了,感到很愷惻。
初中生:看到地震災區的孩子們,我內心充滿了愷惻之情。
高中生:他的愷惻之心使他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志愿者。
【版權聲明】 本文為查字典網站原創文章,版權歸查字典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內容。違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