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役
基本解釋
(1).服勞役的壯丁。 唐 張籍 《西州詩》:“郡縣發丁役,丈夫各征行。”
(2).指成年男子的勞役。《唐律·名例三·徒應役無兼丁》“諸犯徒應,而家無兼丁者” 唐 長孫無忌 等疏議:“其殘疾既免丁役,亦非兼丁之限。”
成語(Idiom):丁役
發音(Pronunciation):dīng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平民百姓服從國家征召的義務勞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丁役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的一種征兵制度,平民百姓被征召為士兵,服從國家的征召和義務勞動。這個成語引申為一種義務勞動或者不得不從事的工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在特定情況下不得不從事的義務勞動,也可以用來形容不得不承擔的繁重工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在古代,國家需要兵員時會征召平民百姓服役,這些平民被征召后需要服從國家的安排,完成軍事任務。因此,丁役成為了一種義務勞動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兩個字組成,丁和役,其中丁指平民百姓,役指義務勞動。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違法而被判處丁役,被迫參加社區服務。
2. 這個項目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大家都要做些丁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丁役與義務勞動聯系起來,想象一群平民百姓被征召為士兵,被迫從事軍事任務,完成國家的義務勞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和征兵制度,以及其他相關的軍事成語和社會制度。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爸爸每天都要去上班,他說那是他的丁役。
2. 初中生:我們學校組織了一次義務勞動活動,我們都要參加丁役。
3. 高中生:我爺爺年輕時被征召為士兵,參加了丁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