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蕭碑
基本解釋
南朝 梁 智藏法師 碑。因由 梁 蕭繹 撰銘, 蕭幾 作敘, 蕭挹 書寫,故稱。 宋 歐陽修 《集古錄跋尾·梁智藏法師碑》:“ 梁 智藏法師 碑, 梁 湘東王 蕭繹 撰銘, 新安 太守 蕭幾 作敘,尚書殿中郎 蕭挹 書,世號《三蕭碑》。”
成語(Idiom):三蕭碑(sān xiāo bēi)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xiāo bē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物形象消瘦憔悴,形容極度憔悴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蕭碑來源于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句詩句:“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藍橋下。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三蕭碑”形容人瘦弱憔悴的樣子,源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寫樓主妻子秋娘的形象。秋娘是京城的名妓,因為琵琶技藝超群而聞名,但她的生活卻飽受病痛和滄桑的折磨。這句詩描繪了秋娘因為琵琶技藝而備受贊賞,但她的美貌卻引起了其他女子的妒忌,最終導致了她的悲慘命運。由于她的遭遇,使得她變得極度憔悴和消瘦,成為了“三蕭碑”的代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因為疾病、勞累或其他原因而變得非常消瘦憔悴的樣子。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故事起源于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描寫樓主妻子秋娘的形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蕭碑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最近工作太忙,看起來瘦得像三蕭碑。
2. 經過長時間的艱苦訓練,他終于成為了一名頂尖的運動員,但也因此變得像三蕭碑一樣消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蕭碑”與形容人消瘦憔悴的形象聯系在一起,形象化地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和其他與成語相關的文學作品,深入了解成語的背景和文化內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她生病后變得像三蕭碑一樣瘦弱。
2. 初中生:他長時間不休息,工作太辛苦,現在看起來像三蕭碑。
3. 高中生:經過長時間的備考,他考上了理想的大學,但他變得像三蕭碑一樣憔悴。
4. 大學生:他為了減肥,每天都只吃一點點,現在看起來像三蕭碑。
5. 成年人:經歷了一場大病后,他變得非常消瘦憔悴,像三蕭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