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拍
基本解釋
(1).敲擊。 晉 陶潛 《搜神后記》卷二:“得卿同心健兒三十人,皆令持竹竿,於此東行三十里,當有邱陵林樹,狀若社廟。有此者,便當以竹竿攪擾打拍之。”
(2).唱曲時擊盞以按節(jié)拍。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妓樂》:“蓋嘌唱為引子四句就入者謂之‘下影帶’。無影帶,名為‘散呼’。若不上鼓面,止敲盞兒,謂之‘打拍’。”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打拍不知箇高下,誰曾慣對人唱他説他?”
(3).振作。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一折:“揉開汪淚眼,打拍老精神。” 元 石德玉 《紫云庭》楔子:“你覷波比及攛斷那唱叫,先索打拍那精神。”
成語(Idiom):打拍
發(fā)音(Pronunciation):dǎ pā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某件事情上出現差錯或失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打拍是一個比喻性的成語,常用于形容在某件事情上出現差錯或失誤。它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在行動、思考或執(zhí)行任務時出現的錯誤或疏忽。打拍的含義與“失誤”、“錯誤”等詞語類似,但它更強調一種突然和意外的差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打拍常用于口語和書面語中,可以用于描述各種情況下的失誤或錯誤,如工作中的疏忽、學習中的錯誤、生活中的差錯等。例如,當某人在工作中犯了一個低級錯誤時,可以說他“打拍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打拍這個成語的起源并沒有明確的故事或典故。它可能是根據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手拍打的動作來形成的,用以比喻犯錯誤或失誤。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打拍是由“打”和“拍”兩個字組成的,其中“打”表示動作,“拍”表示一種聲響。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考試中打了個拍,忘記了最重要的公式。
2. 我們不能在工作中打拍,要保持高度的專注。
3. 這個項目失敗了,是因為我們在計劃階段打了個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打拍這個成語可以將其與“失誤”、“錯誤”等詞語聯(lián)系起來。你可以想象一個人在做某件事情時,突然出現了錯誤,然后用手拍了一下自己的腦袋,表示后悔和自責。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你記住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打拍相關的成語,如“出丑”、“失策”等,以豐富你的詞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作文比賽中打了個拍,忘記了一個字。
2. 初中生:我在考試中打了個拍,忘記了最后一道題的答案。
3. 高中生:我在演講比賽中打了個拍,忘記了自己準備的一部分內容。
4. 大學生:我在實習工作中打了個拍,犯了一個低級錯誤。
5. 成年人:我在重要會議上打了個拍,忘記了向大家匯報的一項重要數據。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能幫助你全面了解和記憶“打拍”這個成語。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