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
基本解釋
(1).《易》卦爻位名。九,謂陽爻;五,第五爻,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五位。《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孔穎達 疏:“言九五,陽氣盛至於天,故云‘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圣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后因以“九五”指帝位。《晉書·東海王越傳》:“遂裂冠毀冕,幸百六之會;綰璽揚纛,窺九五之尊。”《舊唐書·突厥傳上》:“ 突厥 所以掃其境內,直入 渭 濱,應是聞我國家初有內難,朕又新登九五,將謂不敢拒之。”《三國演義》第六回:“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 孫中山 《治粵談》:“窺若輩之用心,無非欲登九五,破共和,復行專制而已。”
(2).指帝王。 南朝 梁 沉約 《辯圣論》:“若不登九五之位,則其道不行。”《隋書·越王侗傳》:“且 化及 偽立 秦王 之子,幽遏比於囚拘,其身自稱霸相,專擅擬於九五。” 元 無名氏 《連環計》第三折:“若遲三五日呵,太師登了九五之位,那時君臣名分就如天地隔絶,再也不能展其僚寀之歡。”
成語(Idiom):九五(jiǔ wǔ)
發音(Pronunciation):jiǔ w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某人的年齡為九十五歲,也用來形容人到了晚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九五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年齡,代表著長壽和晚年。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人的年紀很大,已經到了晚年的階段。它帶有尊重和敬重的意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九五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描述長輩或者老人,表示對他們的敬重和尊重。在中國的社交場合,人們經常用九五來稱呼年紀很大的長輩,以表達對他們的祝福和敬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九五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中。在古代,人們對長壽的追求非常重要,而九十五歲被視為一個非常高齡的年紀。因此,九五成為了一個象征長壽和晚年的符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九五是一個由兩個數字組成的成語,數字九表示九十,數字五表示五歲。這個成語的結構簡潔明了,容易理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祝福我們的祖父九五壽辰快樂!
2. 這位老人已經九五高齡了,但精神矍鑠。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住九五這個成語可以通過將數字九和數字五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圖像。可以想象一個九字形的老人,他正向前走著,表示他已經走過了九十歲的路程,現在已經到了九五歲。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九五這個成語,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長壽和晚年的重視。可以了解更多與長壽和晚年相關的成語和習俗,以及中國人對老年人的尊重和敬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奶奶已經九五高齡了,但她依然很健康。
2. 初中生:我希望自己能夠活到九五歲,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
3. 高中生:我們應該尊重九五老人的智慧和經驗,向他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