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見
成語(Idiom):明見
發音(Pronunciation):míng ji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清楚明了的見解和觀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明見是由“明”和“見”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表示對事物的觀察和認識清楚明了。它強調的是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和準確判斷,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明見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見解清晰、洞察力強,能夠正確判斷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趨勢。也可以用來形容對某個問題或情況有準確判斷的觀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明見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成公十四年》中。當時,齊國的公子成和孟嘗君紛爭不斷,成公問孟嘗君:“臣有所見,不知可言否?”孟嘗君回答:“明見而已。”這個故事中,孟嘗君用“明見”來表示自己對問題的清楚認識和準確判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明見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形容詞“明”和動詞“見”組成。形容詞“明”表示清楚、明了,動詞“見”表示看到、認識。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問題的明見讓大家都佩服不已。
2. 只有具備明見的領導才能帶領團隊走向成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陽光明媚的地方,透過清澈的玻璃窗看到了遠處的風景,表示他對事物的觀察清楚明了,這就是明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明見相關的成語,如“明察秋毫”、“明哲保身”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3-6歲):小明的明見讓老師很欣賞。
2. 小學生(7-12歲):我覺得老師的明見非常準確。
3. 中學生(13-18歲):他的明見讓我們對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只有具備明見的人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