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筆墨官司
發音(Pronunciation):bǐ mò guān s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文人之間因文學才華、學問見識等方面的爭論或爭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筆墨官司是一個形象生動的成語,用來形容文人之間因為文學才華、學問見識等方面的爭論或爭執。它強調了爭論的激烈程度,常常指代爭論的內容涉及到文學、藝術、學問等高深的領域,爭論雙方都有一定的學識和才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筆墨官司常常出現在文學、藝術、學術等領域的討論中,形容爭論雙方的辯才高超、見解獨到。也可以用來形容普通人之間的爭論,表達爭論的激烈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的文學家楊慎,他在《楊文公集》中的《筆墨官司論》一文中首次使用了這個成語。他在文章中寫道:“凡論文者,有筆墨官司。墨者,墨矣;筆者,筆矣。二者爭之,各以為高。”這個成語后來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并成為了描述爭論的常用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筆墨官司是由“筆墨”、“官司”兩個詞組成的。其中,“筆墨”指代文學、藝術、學問等方面的才華和見解,“官司”指代爭論、爭執。整個成語通過將“筆墨”和“官司”結合在一起,形象地描述了文人之間的激烈爭論。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人在會議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筆墨官司。
2. 這兩位學者因為對詩歌的理解不同,展開了一場精彩的筆墨官司。
3. 在學術會議上,各位專家就這個問題進行了一場有趣的筆墨官司。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兩位文人站在官府大門前,爭論不休,用筆和墨水爭論不休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文學、藝術、學問等領域相關的成語和詞語,擴大自己的詞匯量和知識面。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同學們在課堂上進行了一場有趣的筆墨官司,爭論我們最喜歡的動物是什么。
2. 初中生:我們班上的兩個同學經常在數學題上展開筆墨官司,爭論解題方法和答案。
3. 高中生:我和同學們在文學社團里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筆墨官司,爭論我們最喜歡的詩人和作品。
4. 大學生:在學術會議上,我和我的導師展開了一場有趣的筆墨官司,爭論我們的研究方法和結果。
5. 成年人:我和同事在會議上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筆墨官司,爭論公司的發展戰略和市場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