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賦
基本解釋
官府的賦稅。《漢書·王嘉傳》:“今 賢 散公賦以施私惠,一家至受千金。” 晉 袁宏 《后漢紀·靈帝紀上》:“其孤寡貧窮,令宗人相贍之……以穀代公賦多少有次。行之期月,里無盜竊者。”
成語(Idiom):公賦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f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國家或地方政府向官員發放的俸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賦是由“公”和“賦”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公”指的是國家或地方政府,“賦”指的是向官員發放的俸祿。公賦的基本含義是指政府給予官員的工資、薪水或福利待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賦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官員的待遇或者政府的財政支出。可以用于討論官員的收入來源、薪酬制度,以及政府的財政狀況等話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中,官員是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依靠政府發放的俸祿,即公賦。公賦的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多次變革和調整,但基本的含義始終保持不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賦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聲成語,其中“公”為第一聲,讀作gōng;“賦”為第四聲,讀作fù。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以公賦為生,過著富裕的生活。
2. 政府增加了官員的公賦,以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公賦的發音gōng fù與“宮傅”這個詞相聯想,宮傅是古代宮廷中負責教育皇子的官員,他們的工資也是通過公賦發放的。這樣的聯想可以幫助記憶公賦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發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古代的官員制度和政府財政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與政府和官員相關的成語,如“官運亨通”、“官官相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爸爸是個公務員,每個月都能領到公賦。
2. 初中生(14歲):公賦是官員的工資,是政府給他們的。
3. 高中生(17歲):我們學校的歷史老師講解了古代官員的公賦制度。
4. 大學生(20歲):政府應該合理調整官員的公賦,以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