軋箏
基本解釋
箏之一種。 唐 杜牧 《題張處士山莊一絕》:“好鳥疑敲磬,風蟬認軋箏。”《文獻通考·樂十》:“ 唐 有軋箏,以片竹潤其端而軋之,因取名焉?!?/p>
成語(Idiom):軋箏
發音(Pronunciation):zhá zh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語或文章瑣碎、瑣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軋箏,古代樂器,形狀像現代的箏,有許多弦,彈奏時需要調整弦的張力,以達到音調的要求。成語“軋箏”比喻言辭瑣碎、不集中,毫無重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文章或言辭瑣碎、瑣細,沒有重點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思維不集中,無法抓住重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晉書·孔景仲傳》中有一則故事:孔景仲是晉代的文學家,他在作詩時,喜歡用瑣碎、瑣細的詞句,沒有重點。有一次,他的朋友問他為何這樣寫,他回答說:“我喜歡用瑣碎的詞句,就像彈奏軋箏一樣,琴弦一根根地調整,琴聲紛亂,但我卻覺得很有趣?!睆拇耍藗冇谩败埞~”來形容他的文章。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謂詞短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篇文章軋箏,沒有一個明確的觀點。
2. 他的演講軋箏,聽得我犯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軋箏”這個詞的發音,將“軋”和“箏”兩個字分別與“瑣碎”的意思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在彈奏軋箏樂器時,琴弦一根根地調整,音調紛亂,就好像瑣碎的言辭一樣,沒有重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學習一些其他類似的成語,如“彈絲品竹”、“蜻蜓點水”等,來擴展你的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寫的作文軋箏,老師批評了我。
2. 初中生(14歲):老師說我的演講軋箏,我要加強練習。
3. 高中生(17歲):這篇小說軋箏,沒有一個深入的人物形象。
4. 大學生(20歲):我的論文被指出軋箏的問題,我需要重新修改。
5. 成年人(30歲):他的演講軋箏,沒有一個清晰的邏輯。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