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繆
基本解釋
纏繞絞結。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九》:“泉之溢處,俱從樹根石眼糾繆中出。”
糾正謬誤。繆,通“ 謬 ”。 明 何景明 《壽許司馬》詩:“觸邪持豸角,糾繆逆龍鱗。”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五:“ 劉壯輿 嘗摘 歐陽公 《五代史》之訛誤為糾繆,以示 東坡 。”
糾謬(jiū móu)
發音(Pronunciation):jiū mó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糾正錯誤、辨明真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糾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糾指糾正、糾纏,謬指錯誤、謬誤。糾謬的基本含義是指糾正錯誤、辨明真相。它常用來形容人們對于錯誤觀點、謬誤觀念的批評、糾正和辯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糾謬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學術、科技、教育等領域,用來指出錯誤觀點、謬誤言論,并提出正確的觀點和解釋。它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用來糾正他人的錯誤,幫助他們認清事實真相。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糾謬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隱公元年》的記載中。故事講述了魯國的隱公在位期間,他的政治手段欠缺成熟,經常犯錯誤。有一次,他聽信了一些人的讒言,決定將一位忠臣貶斥,但事實上這位忠臣是無辜的。當時,一位叫做子罕的大臣上書糾謬,揭露了隱公的錯誤決策,并提出了正確的觀點和建議。隱公聽后深感愧疚,決定糾正錯誤,恢復貶斥的忠臣的地位。從此,糾謬這個成語就流傳下來,用來形容糾正錯誤、辨明真相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糾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糾是動詞,謬是名詞。兩個字的搭配形成了一個固定短語,表示糾正錯誤、辨明真相。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會上糾謬得很準確,讓大家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2. 這篇文章糾謬得很到位,給人以很大的啟發。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為了記憶糾謬這個成語,可以將其拆分為兩個部分,糾和謬。糾可以聯想為糾正錯誤,而謬可以聯想為錯誤觀點。這樣,通過聯想記憶,就可以更容易地記住糾謬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糾謬這個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糾纏不清、糾集成團等。同時,學習相關的常用詞匯,如錯誤、真相、辯駁等,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糾謬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糾謬了我的作業,讓我發現了自己的錯誤。
2. 初中生:在辯論賽上,我糾謬了對方的觀點,讓大家認識到了他的錯誤。
3. 高中生:歷史課上,老師糾謬了一些錯誤的觀點,讓我們對歷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4. 大學生:在學術研究中,我們經常要糾謬別人的研究成果,以確保研究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