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稽
基本解釋
(1).猶考核。《通典·職官六》:“ 漢 有御史主簿…… 大唐 置一員,掌府事,勾稽省事。”《舊五代史·唐書·李敬義傳》:“為臣之節如斯,貽厥之謀何在!須加懲責,以肅朝倫,九寺勾稽,尚謂寬典,可責授衛尉寺主簿。”
(2).查考核算。 元 趙孟頫 《題耕織圖奉懿旨撰》詩之九:“勾稽數多寡,必假布數清。”《明史·秦紘傳》:“總鎮府故有賞功所,歲儲金錢數萬,費出無經,宜從都御史勾稽。” 清 方苞 《禮部尚書陳公神道碑》:“公性沉靜,其治事,勾稽文簿,終日不倦。”
成語(Idiom):勾稽(gōu jī)
發音(Pronunciation):gōu j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通過比較、對照來彰顯事物的特點或優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勾稽的基本含義是通過對照、比較來突出事物的特點或優劣。它常用于形容通過對比的方式來凸顯事物的特色或進行評價。勾稽可以用來描述一種對比鮮明的情況,或者用來進行比喻和警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勾稽常用于文章、演講、評論等語境中,用來強調對比的效果。它可以用來描述人物、事件、作品等方面的對比,以突出其中的特點或優劣。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來形容兩件事物之間的差異或對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勾稽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五年》中。當時,晉國大夫勾陽侯在參加公爵的祭祀儀式時,他為了顯示自己的虔誠,特意穿著一身樸素的衣服,而其他大夫都穿著華麗的服飾。人們看到這一對比后,紛紛議論說勾陽侯的虔誠與眾不同,從而形成了“勾稽”一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勾稽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勾”表示對比、對照,“稽”表示突出、彰顯。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部電影通過勾稽的手法,生動地展現了城市與鄉村的差異。
2. 他的演講通過勾稽的比較,讓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勾”字理解為對比、對照,將“稽”字理解為突出、彰顯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可以想象兩個相互對照的事物,其中一個事物通過突出的方式來凸顯其特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文章、故事或者觀看電影、演講等來進一步理解和運用勾稽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我哥哥的身高相差很大,我們站在一起真是勾稽。
2. 初中生:這兩部電影的風格截然不同,通過勾稽的手法,讓觀眾更好地理解了導演的意圖。
3. 高中生:歷史上的那場戰爭通過與現代戰爭的勾稽,讓我們更加珍惜和平的來之不易。
4. 大學生:這篇文章通過勾稽的手法,揭示了社會中的不公平現象,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