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口
成語(Idiom):磬口(qìng kǒu)
發音(Pronunciation):qìng kǒ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或文章的開頭非常出色,引人入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磬口指的是古代磬的口部,因為磬是古代祭祀用的樂器,敲擊磬的聲音清脆悅耳。磬口比喻文章、言辭的開頭非常出色,引人入勝,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磬口常用于形容文章、演講、故事等的開頭部分,也可以用于形容其他具有引人入勝的開頭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磬口一詞最早出現在《后漢書·陳蕃傳》中,原文是“蕃性高妙,磬口音辭。”形容陳蕃的辭章開頭非常出色。后來逐漸被廣泛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磬口的結構為“名詞+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篇文章的磬口非常吸引人,讓人不忍釋卷。
2. 演講的磬口精彩紛呈,令人深受感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磬口的清脆聲音,將文章的開頭部分比作磬口,形象地表示出文章引人入勝的特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開門見山”、“引人入勝”等,擴大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一開始就有個磬口,大家都聚精會神地聽。
2. 小學生:我寫作文的時候,總是想辦法給文章找一個磬口,讓讀者一看就被吸引住。
3. 初中生:老師說我們的演講要有個磬口,所以我在開頭準備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4. 高中生:這本小說的磬口非常出色,一開始就讓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