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
成語(Idiom):客觀(kè guān)
發音(Pronunciation):kè gu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客觀指事物存在的本質和真相,與個人主觀意見無關,客觀性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客觀是指事物存在的客觀本質和真相,與個人主觀意見無關。客觀性強調不帶有個人情感、偏見或偏向的客觀判斷和觀察。客觀的表現是客觀事實、客觀規律、客觀評價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客觀常用于描述事實、觀點、評價等的公正、客觀性。在學術研究、新聞報道、科學實驗、考試評分等領域中,客觀性是非常重要的要求。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客觀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公冶長》中,原文為“魯人為長府,聞善言,見其賢。樂其能,若存其身;樂其不爭,若存其志;樂其不與,若存其道。聞善言,見其能,知進止;知進止,可以保其身;知不可,可以保其道。”其中“樂其能,若存其身;樂其不爭,若存其志;樂其不與,若存其道”中的“若存其身”即指客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客觀為形容詞的用法,通常用于修飾名詞或作為謂語補足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科學研究中,我們必須保持客觀的態度,不受個人情感的影響。
2. 他的觀點很客觀,不帶有個人偏見。
3. 這個新聞報道非常客觀,全面準確地反映了事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主觀”相對比來記憶“客觀”,客觀強調客觀性,與個人主觀意見相對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主觀”、“真相”等,以加深對客觀性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3-6歲):小明說:“我覺得小紅很聰明,她回答問題總是很客觀。”
2. 小學生(7-12歲):小華寫作文說:“我喜歡客觀的老師,他們評分公正。”
3. 中學生(13-18歲):小李在辯論賽上說:“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問題,不能被個人情感左右。”
4. 大學生(19歲以上):小張在論文中寫道:“客觀性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