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讁
基本解釋
謂尋究其過失而譴責之。《后漢書·王符傳》:“其指訐時短,討讁物情,足以觀見當時風政。”
成語(Idiom):討讁(tǎo zhé)
發音(Pronunciation):tǎo z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通過言辭或行動來尋求別人的批評或指責,以便改正錯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討讁是由“討”和“讁”兩個字組成。討指尋求,讁指批評或指責。討讁的意思是主動向他人尋求批評或指責,以便從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討讁常用于形容一個人謙虛謹慎,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評和建議,以便不斷提高自己。在學習、工作和人際關系中,討讁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夠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及時改正,進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宣公二十一年》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魯國大夫鄭子產在君主面前批評自己的故事。鄭子產因為國家的事務沒有處理好而深感愧疚,主動向君主討讁,并表示愿意接受任何批評和指責。君主對鄭子產的謙虛態度非常贊賞,也給予了他更多的機會和責任。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人常用的例子,用來表達主動尋求批評和指責的態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討讁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很懂得討讁,總是愿意聽取他人的意見。
2. 作為一個領導,我們應該有勇氣討讁,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討讁的發音拆分為“討”和“讁”,并聯想到“尋求批評和指責”的意思。可以想象自己在學習或工作中主動向他人尋求批評和指責的場景,從而加深對討讁的理解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意義的成語,如“虛心請教”、“謙虛謹慎”等,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詞語儲備,并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喜歡討讁,因為這樣可以幫助我改正錯誤,變得更好。
2. 初中生(13-15歲):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勇于討讁,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3. 高中生(16-18歲):面對考試的不足,我們應該敢于討讁,找到問題所在并加以改進。
4. 大學生(19-22歲):在大學生活中,我們應該有勇氣討讁,不斷完善自己的專業能力和人際關系。
希望這份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討讁”這個成語。祝你學習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