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佹
成語(Idiom):倔佹
發(fā)音(Pronunciation):jué gu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固執(zhí)、頑固,不肯屈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倔佹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倔”意為固執(zhí),頑固,不肯屈服;“佹”意為執(zhí)拗,頑固不化。倔佹形容一個人態(tài)度頑固,不肯改變或屈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倔佹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特點,特別是指那些固執(zhí)己見、不肯妥協(xié)、不愿改變的人。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挑戰(zhàn)或意見沖突時,堅持自己的想法,不屈服于外界的壓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倔佹的故事起源于《左傳·宣公十年》。故事講述了鄭國宣公十年期間,宰相子產(chǎn)對國家政策持不同意見,但是宣公卻固執(zhí)地堅持自己的決定。子產(chǎn)為了勸說宣公改變主意,跪在宣公的車前,連續(xù)三天三夜不離不棄。最終,宣公感受到了子產(chǎn)的堅持和忠誠,改變了自己的決定。這個故事成為了倔佹這個成語的典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倔佹是一個由兩個形容詞性成語組成的結構,形容詞“倔”的意思是固執(zhí),頑固;形容詞“佹”的意思是執(zhí)拗,頑固不化。兩個形容詞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形容人性格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真是個倔佹的人,從不肯聽取別人的建議。
2. 無論別人怎么勸說,他都堅持自己的想法,真是倔佹不化。
3. 她是個倔佹的孩子,從小就不肯妥協(xi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倔佹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拿著一把錘子,頑固地敲打著一塊堅硬的石頭,表示他固執(zhí)、不肯屈服的態(tài)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倔佹這個成語的時候,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中的其他成語,例如“固執(zhí)己見”、“頑固不化”等,以加深對這類成語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個倔佹的孩子,從不肯放棄自己的夢想。
2. 初中生:她的性格很倔佹,不喜歡聽取別人的意見。
3. 高中生:他的固執(zhí)性格使得他在團隊合作中經(jīng)常與他人發(fā)生沖突。
4. 大學生:雖然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想法,但他的倔佹也讓他錯過了一些機會。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倔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