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驗
成語(Idiom):后驗(hòu yàn)
發音(Pronunciation):hòu y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事物發生后進行驗證、檢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后驗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后指的是時間的順序,在這里表示發生后;驗指的是驗證、檢驗。后驗的意思是在事物發生之后進行驗證、檢驗,以確定其真實性或有效性。這個成語強調了在得到結果之后進行驗證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后驗常用于討論科學實驗、調查研究和論證推理等領域,強調在得到實驗結果或結論之后,進行進一步的驗證和檢驗,以確保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同時,后驗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醒人們在做決策或評估事物時,不僅要依靠直覺和經驗,還要進行后續的驗證和檢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后驗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五年》中,原文是“后驗其成,成猶在也”。后來,這句話逐漸演變成了后驗這個成語。故事背景是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名叫孫林兒的人,他精通卜筮術數,被人們稱為卜神。有一次,齊國的君主想要知道自己的統治是否能夠長久,于是請孫林兒進行卜筮。孫林兒卜筮后,告訴君主說:“后驗其成,成猶在也。”意思是說,在統治結束之后,才能真正知道統治是否成功。這個故事中的后驗,后來被引申為一種思維方式和方法,用來指導人們在事物發生后進行驗證和檢驗。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后驗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后驗的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實驗的結果很重要,但我們還需要進行后驗,確保結果的準確性。
2. 在做決策之前,我們應該先進行后驗,以避免錯誤的判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后驗”拆分成“后”和“驗”來記憶。后表示時間的順序,在這里表示發生后;驗表示驗證、檢驗。可以將“后驗”理解為在事物發生之后進行驗證和檢驗。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事后諸葛亮”、“事后聰明”等,了解更多關于事后判斷和驗證的概念和方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小明做完作業后,經常會進行后驗,看看有沒有錯別字。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說考試成績會在一周后公布,我們要進行后驗,看看自己的分數有沒有提高。
3. 高中生(16-18歲):科學實驗完成后,我們需要進行后驗,驗證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4. 大學生(19-22歲):寫論文時,要進行后驗,檢查引用的文獻是否準確和可靠。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在做決策時,要進行后驗,以確保選擇的正確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