黂燭
成語(Idiom):黂燭
發音(Pronunciation):fén z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黑暗中只有一點微弱的光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黂燭,是由“黂”和“燭”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黂指黑暗、昏暗,燭指蠟燭。黂燭形容黑暗中只有一點微弱的光亮,比喻情況十分危險或希望渺茫。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困境、危險或絕望之中,帶有一絲希望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中有一則故事,當時齊國國君昭公喪父,為了表示哀悼,他在屋子里點了一盞黃色的蠟燭。這時,有一個官員勸昭公不要用黃色的蠟燭,因為這樣會有人誤以為國君已經去世,會引起混亂。昭公聽從了這個官員的建議,把黃色的蠟燭換成了黑色的蠟燭。這個故事中的黃色蠟燭代表光明,而黑色蠟燭代表黑暗。后來,人們用“黂燭”來形容黑暗中只有一點微弱的光亮。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困境中,我們只能依靠黂燭一樣微弱的希望。
2. 即使在黂燭之下,我們也要堅持追求光明。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一個黑暗的房間中只有一盞微弱的蠟燭,象征著困境中的微弱希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困境、希望相關的成語,如“破釜沉舟”、“破鏡重圓”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夜晚的森林里,只有一盞黂燭照亮了我的路。
2. 中學生(13-18歲):面對考試失敗,我們要堅持下去,找到那盞黂燭。
3. 大學生及以上: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我們要抓住每一盞黂燭,不放棄追求夢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