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廩
學廩(xué lǐn)
發音(Pronunciation):[xué lǐ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學問淵博,廣泛涉獵各種知識。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學廩是由“學”和“廩”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學指學習知識,廩指古代官府的糧倉。學廩原指官府的糧倉中儲備的谷物,引申為廣泛的學問知識。形容一個人學問淵博,博覽群書。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學廩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學識廣博,知識淵博。可以用于夸獎和贊美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的學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學廩的故事起源于《左傳·宣公十五年》。故事中,齊宣公問候孔子:“學何如?”孔子回答:“學則不厭,教則不倦,何有于我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學廩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都很有造詣,真是學廩之人。
2. 這位教授學識淵博,可謂是學廩的典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學”字和“廩”字聯系起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學者正在糧倉中讀書學習,表達了學識淵博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廩這個成語可以引申為學識廣博,不僅僅限于學問上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廣泛涉獵各種知識來拓寬自己的視野。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努力學習,成為一個學廩的人。
2. 初中生:他在數學、英語等各個學科都很優秀,真是學廩之才。
3. 高中生:他不僅學習優秀,還廣泛涉獵各種知識,真是一個學廩的人才。
4. 大學生:他在專業知識上很有造詣,可謂是學廩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