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揖
基本解釋
互相拱手致禮。《后漢書·百官志三》“侍郎三十六人” 劉昭 注引 蔡質 《漢儀》:“郎見左右丞,對揖無敬,稱曰左右君。”《北堂書鈔》卷六十引《漢官儀》:“尚書郎握蘭含香,趍走丹墀奏事,黃門郎與對揖。”
成語(Idiom):對揖
發音(Pronunciation):duì y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相互致意、互相問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對揖是指兩人相對站立,互相行禮致意,表示互相尊重和友好。這個成語源于古代中國的禮儀文化,是一種正式的禮節行為。對揖常常用于正式場合,如會議、慶典、拜訪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對揖常用于正式的場合,例如:
1. 會議上,代表雙方團體的負責人進行對揖,以示友好和合作的意愿。
2. 重要的慶典活動中,來賓和主辦方進行對揖,表示對主人的尊敬和感謝。
3. 拜訪長輩或重要客戶時,進行對揖,表達敬意和友好。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對揖這個成語起源于古代的禮儀文化。在古代中國,人們非常重視禮節和尊重他人。在正式場合中,人們會相互行禮,以示尊重和友好。對揖成為了一種常見的禮節行為,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場合。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對揖由“對”和“揖”兩個字組成。其中,“對”表示相互,互相;“揖”表示行禮、鞠躬。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國際會議上,代表雙方的領導進行了熱情的對揖。
2. 拜訪了長輩后,我們進行了對揖,以示敬意。
3. 在慶祝活動中,主辦方和來賓進行了盛大的對揖儀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住對揖這個成語可以使用以下技巧:
1. 關聯記憶:將“對”和“揖”兩個字與相互問候、行禮的場景聯系起來,形成圖像記憶,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2. 反復使用:在實際生活中,多次使用對揖這個成語,例如在正式場合中與他人行禮時使用,幫助鞏固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和其他相關成語,可以進一步學習以下內容:
1. 其他常用的禮儀成語,如禮貌待人、謙虛謹慎等。
2. 中國傳統禮儀的起源和演變。
3. 學習使用不同場合的禮儀用語和禮儀行為。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在校園里互相對揖,表示友好和尊重。
2. 初中生:參加學校的開放日,我和其他學生對揖致意,歡迎來賓。
3. 高中生:在參加模擬聯合國大會時,我和其他代表進行了莊重的對揖。
以上是關于中國詞語“對揖”的全面學習指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歡迎隨時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