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志
基本解釋
民意,民心。《易·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漢 張衡 《東京賦》:“且天子有道,守在海外。守位以仁,不恃隘害。茍民志之不諒,何云巖險與襟帶?” 南朝 梁 蕭子云 《雅樂歌·需雅》之四:“在昔哲王觀民志,庶羞百品因時備。” 清 端方 《請平滿漢畛域密折》:“奏為統籌全局,永策治安,請降明詔,舉行 漢 滿 一家之實,以定民志而固國本?!?章炳麟 《序<革命軍>》:“ 蜀 鄒容 為《革命軍》方二萬言,示余曰:‘欲以立懦夫,定民志,故辭多恣肆,無所回避,然得無惡其不文耶?’”
成語(Idiom):民志(mín zhì)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民的心愿、志向和愿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志是由“民”和“志”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民”意為人民,指廣大人民群眾;“志”意為志向、志愿,指人們的心愿和愿望。民志表示人民的心愿和志向,通常用來形容人民對國家、社會發展的期望和努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民志常用于描述人們為了實現國家繁榮、社會進步而努力奮斗的精神狀態。可以用來形容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呼喚,以及對國家繁榮富強的期盼。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志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當時,項羽率領起義軍反抗秦朝的暴政,他在一次演講中說:“愿聞君侯之志?!币馑际窍M牭礁魑粚㈩I的心愿和志向。后來,這個詞語逐漸演化為“民志”,形容人民群眾的心愿和志向。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修飾詞。其中,“主體”為“民”,表示人民;“修飾詞”為“志”,表示心愿和志向。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人民的民志是實現國家繁榮的重要力量。
2. 只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民志高昂,我們才能取得更大的勝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民志”拆分為“民”和“志”,并結合例句進行聯想記憶。例如,將“民”與“人民”聯系起來,表示人民的心愿;將“志”與“志向”聯系起來,表示人們的志愿和愿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民志”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民心”、“志愿者”等,以擴大對相關主題的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希望成為一名志愿者,為社會做貢獻,實現民志。
2. 初中生: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努力學習知識,為實現個人夢想和國家富強做出貢獻,體現民志。
3. 高中生:面對社會問題,我們應該發揮青年人的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民志。
4. 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民志。
5. 成年人: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要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關心他人,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進步的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