譏評
基本解釋
◎ 譏評 jīpíng
[ridicule and criticize] 譏諷評議
譏評時政
反義詞
詳細解釋
亦作“ 譏平 ”。譏議評論;譏諷批評。《文選·孔融<論盛孝章書>》:“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平 孝章 。” 李周翰 注:“平,議也。言譏議 孝章 得失也。” 唐 韓愈 《送浮屠令縱西游序》:“譏評文章,商較人士。”《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至於女壻一發彼此相為,外貌解勸之中,帶些尖酸譏評,只是丈人不是,更當不起。”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越鐸>出世辭》:“顧專制久長,鼎鑊為政,以聚斂窮其膏髓,以禁令制其譏平。” 葉圣陶 《倪煥之》二一:“那此無理的反對和任情的譏評, 煥之 聽得多了。”
成語(Idiom):譏評(jī píng)
發音(Pronunciation):jī p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嘲笑和批評他人的缺點或錯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譏評是由“譏”和“評”兩個詞組成的成語。“譏”意為嘲笑、譏笑,表示對他人的錯誤或缺點進行嘲笑;“評”意為批評、評論,表示對他人的錯誤或缺點進行批評。譏評的含義是以嘲笑和批評的方式指出他人的錯誤或缺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譏評常用于描述批評他人的行為,尤其是以嘲笑的方式進行批評。可以用來形容諷刺、嘲笑或批評他人的不足之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譏評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莊子·逍遙游》。故事中,莊子和一個朋友一起游山玩水,看到一只瞎眼的鹿,朋友嘲笑鹿的眼睛不好使。莊子則以譏評的方式指出,人類的眼睛雖然可以看到很多東西,但也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能真正洞察事物的本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譏評不僅僅是一種嘲笑和批評的行為,更是一種深入思考和洞察問題的能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常譏評別人的缺點,卻從不檢視自己的問題。
2. 她用譏評的口吻說出了大家心中的痛點。
3. 這篇文章對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入的譏評,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共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譏評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用嘲笑的口吻對著別人的錯誤或缺點進行批評,這樣可以幫助記住譏評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諷刺、嘲笑、批評等,以擴大詞匯量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的同學經常互相譏評,但是大家都是開玩笑的。
2. 初中生:他譏評了我的數學成績,讓我感到很受傷。
3. 高中生:在辯論比賽中,他用譏評的方式指出了對方觀點的漏洞。
4. 大學生:這篇論文對社會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譏評,引起了廣泛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