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目不忍睹
發音(Pronunciation):mù bù rěn d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事物非常丑陋、令人難以忍受的景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目:眼睛;忍:忍受;睹:看到。指眼睛無法忍受所看到的景象,形容非常丑陋、令人難以忍受的事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多用于形容丑惡、殘暴、凄慘等令人震驚、難以忍受的事物或景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名叫范蠡的人,他是一個聰明智慧的人,但是他非常丑陋,面目可憎。一次,范蠡登上了楚國的大殿,國王看到他的面貌后,忍不住閉上了眼睛。范蠡感到非常尷尬和難過,于是說出了“目不忍睹”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目為主語,不忍睹為謂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戰場上的慘狀真是目不忍睹。
2. 這個地方的環境太臟亂差了,簡直是目不忍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想象一個非常丑陋、令人難以忍受的景象,比如一個破敗的房子或者一個臟亂的街道,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更多與丑陋、殘暴、凄慘相關的成語,比如“丑態百出”、“凄涼”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那個垃圾場里的垃圾堆真是目不忍睹。
2. 初中生:電影里的暴力場面讓人目不忍睹。
3. 高中生:這個社會上的不公正現象真是目不忍睹。
4. 大學生:這個城市的環境問題真是目不忍睹。
5. 成年人:戰爭的殘酷場面讓人目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