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儀
基本解釋
演習禮儀。《左傳·昭公五年》:“為國君,難將及身,不恤其所。禮之本末將於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言善於禮,不亦遠乎?” 唐 韓愈 《董公行狀》:“凡將大朝會,當事者既受命,皆先日習儀。” 清 吳榮光 《吾學錄·鄉飲酒禮》:“前一日執事者於儒學之講堂,依圖陳設坐次,司正率執事諸生習儀。”
成語(Idiom):習儀
發音(Pronunciation):xí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習慣、禮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習儀指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積習形成的行為規范和禮儀習慣。它不僅包括了個人的行為舉止,還涉及到社會交往中的禮節和規矩。習儀是人們在社會中相處的基本準則,也是展示個人修養和社會素養的重要方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習儀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規范和禮儀習慣是否得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習儀來評價一個人是否有良好的行為舉止,是否遵守社會規范和禮節。此外,在教育和職場等場合,習儀也是被重視的,因為它能夠體現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習儀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十九年》中。故事講述的是齊國國君齊襄公去世后,他的兒子齊莊公繼位。齊莊公非常注重禮儀,他制定了一系列的禮儀規范,并倡導人們要嚴守禮儀,遵循行為規范。后來,習儀一詞就從這個故事中衍生出來,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習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習”表示習慣,第二個字“儀”表示禮儀。兩個字合在一起,表示人們形成的行為規范和禮儀習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從小就注重習儀,所以在社交場合總是表現得很得體。
2. 這個國家非常重視習儀,在國際交往中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形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為了記憶習儀這個成語,可以將兩個字分開記憶。習字可以與習慣聯系起來,表示一個人的行為規范和習慣;儀字可以與禮儀聯系起來,表示一個人的社交禮節。通過將習和慣、儀和禮聯系在一起,有助于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習儀這個成語的同時,還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的禮儀文化。了解不同場合下的禮儀規范,學習如何與他人進行交往和溝通,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修養。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每天上學都要注意習儀,不能隨便遲到或者說臟話。
2. 初中生:作為中學生,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習儀,尊敬師長,友善待人。
3. 高中生:參加高中畢業典禮時,我們要注意習儀,穿著整齊,舉止莊重。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要注重習儀,尊重他人的權益,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