粢糈
成語(Idiom):粢糈
發音(Pronunciation):zī l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粢糈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貧窮、貧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粢糈原指一種由大米和谷子混合磨成的糧食,是古代貧困人家的主要食物。后來,粢糈逐漸引申為形容貧困、貧窮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粢糈一般用來形容家境貧困、生活艱難的情況。可以用于描述個人、家庭或社會的貧困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鞏固統治,實行嚴酷的法律,使百姓生活困苦。有一天,秦始皇巡游至河南地區,看到一戶貧窮的農民家,農民正在吃一種粗糙的糧食,秦始皇問他們吃的是什么,農民回答說是粢糈。秦始皇聽后感到震驚,意識到自己統治下的百姓生活貧困,從而深感內疚。這個故事成為了粢糈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粢糈是一個由兩個形容詞組成的成語,形容詞之間沒有明顯的邏輯關系。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家庭生活粢糈,每天勉強維持生計。
2. 在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很多人仍然過著粢糈的生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粢糈與貧困、困苦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結。可以想象一個貧窮的農民正在吃著粗糙的糧食,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貧困人家的生活狀況,以及現代社會中貧困問題的現狀和解決辦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家境很粢糈,沒有錢買新書包。
2. 初中生:這個地區的孩子很多都生活粢糈,需要社會的幫助。
3. 高中生:面對家庭貧困,他努力學習,希望能改變粢糈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