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邪
基本解釋
◎ 無邪 wúxié
[unaffected] 沒有邪惡的想法
無邪的兒童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naivete
詳細解釋
(1).謂無邪僻,無邪曲。《禮記·樂記》:“中正無邪,禮之質也。”《史記·李斯列傳》:“臣無邪,則天下安;天下安,則主嚴尊。” 宋 朱熹 《恕齋記》:“蓋飾不過侈,而簡不至陋;起居便適,而視聽無邪。” 巴金 《滅亡》第六章:“她剛要猜想這是什么事,但另一個念頭立刻捉著了她,她底美麗的臉上又出現了無邪的嬌笑。”
(2).我國古代詩教的一種觀點。謂詩的最高標準是中和雅正,謂之“無邪”。《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詩者,持也,持人性情。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文獻通考·經籍五》:“蓋知詩人之意者,莫如 孔 孟 ;慮學者讀《詩》而不得其意者,亦莫如 孔 孟 ,是以有‘無邪’之訓焉。”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如 中國 之詩, 舜 云言志,而后賢立説,乃云持人性情,三百之旨,無邪所蔽。”
(3).指物體中分沒有偏差。《周禮·考工記·弓人》:“凡為弓……析干必倫,析角無邪。” 鄭玄 注:“亦正也。”
成語(Idiom):無邪
發音(Pronunciation):wú x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無邪指人心純潔無私,沒有絲毫邪惡之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邪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性或心靈純潔無私,沒有任何邪惡的念頭。這個詞語常用來贊美一個人的純真和善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無邪一詞常用于贊美一個人的品性和道德,可以用于各種場合,如人際交往、教育領域、文學作品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邪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原句為“無邪者,其言直也”。后來,這個詞語逐漸演變為形容一個人的心靈純潔無私,沒有任何邪惡的含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邪是由“無”和“邪”兩個字組成的,表示“沒有邪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心地無邪,總是幫助別人。
2. 她的舉止純潔無邪,深受大家喜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無邪”與“純潔無私”、“心地善良”等詞語進行關聯,幫助記憶其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無邪相關的成語,如無私無畏、無愧于心等,以豐富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無邪的孩子,總是樂于助人。
2. 初中生:她的行為無邪,從不損害他人利益。
3. 高中生:他的心地無邪,不會被世俗的利益所動搖。
4. 大學生:她是一個無邪的人,總是堅守自己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