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
基本解釋
(1).古代王畿外圍,以五百里為一區劃,由近及遠分為侯服、甸服、綏服、要服、荒服,合稱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書·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孔 傳:“五服,侯、甸、綏、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為方五千里。”又 周 稱侯、甸、男、采、衛為五服。見《書·康誥》。
(2).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書·皋陶謨》:“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孔 傳:“五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周禮·春官·小宗伯》:“辨吉兇之五服,車旗宮室之禁。” 鄭玄 注:“五服,王及公、卿、大夫、士之服。” 宋 王禹偁 《北狄來朝頌》:“荷旃披毳,安知五服之儀!”
(3).古代以親疏為差等的五種喪服。《禮記·學記》:“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孔 傳:“五服,斬衰至緦麻之親。” 孔穎達 疏:“五服,斬衰也,齊衰也,大功也,小功也,緦麻也。”
(4).謂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官場現形記》第五九回:“ 黃麻子 道:‘同高祖還在五服之內,是親的,不算遠。’”《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七回:“ 雪漁 道:‘ 忠烈公 是五服之內的先伯。’”
成語(Idiom):五服
發音(Pronunciation):wǔ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死者的服喪規定,即分為五個時期,每個時期有不同的服飾和禮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服是中國古代對死者的服喪規定,分為五個時期,每個時期有不同的服飾和禮儀。五服的順序依次為哀服、大功、小功、征服和末服。每個時期都有特定的服飾和禮儀要求,用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悼和尊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五服通常用于描述人們對死者的服喪規定和禮儀。在古代,人們在親人去世后會按照五服的規定進行服喪,以示對逝者的哀悼和敬意。在現代,五服也可以用來比喻人們對某種事物或情感的深切哀悼和表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五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禮制。根據《周禮》的記載,五服最早是周朝時期的一種喪葬禮儀。后來,五服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被廣泛應用于各個方面。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服是一個名詞性成語,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作為其他成語或詞語的組成部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按照五服的規定,為父親舉辦了一場莊重而隆重的葬禮。
2. 在傳統文化中,五服被視為對逝者的最高敬意和哀悼。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五服的每個時期和對應的服飾和禮儀進行聯想記憶。例如,哀服時期可以想象人們穿著黑色的服裝,表達對逝者的哀悼之情。大功時期可以想象人們穿著白色的服裝,表達對逝者功績的贊揚。小功時期可以想象人們穿著灰色的服裝,表達對逝者的敬意。征服時期可以想象人們穿著青色的服裝,表達對逝者的思念和追憶。末服時期可以想象人們穿著五彩繽紛的服裝,表達對逝者的祝福和告別。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的喪葬禮儀和傳統文化,了解其他與五服相關的成語和詞語,進一步拓展對五服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歷史課上學到了五服的規定和意義。
2. 初中生:我們班上有同學家里喪失了親人,他們按照五服的要求進行了服喪。
3. 高中生:五服是中國古代喪葬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人們對逝者的敬意和哀悼。
4. 大學生:通過學習五服,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死者的尊重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