諍厭
成語(Idiom):諍厭(zhēng yàn)
發(fā)音(Pronunciation):zhēng y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直言不諱、坦率而又犀利的批評或指責。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諍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諍意為直言不諱、坦率,厭意為厭惡、不滿。這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言辭犀利,直截了當?shù)嘏u或指責他人的情況。它強調了批評者的坦率和直接性,以及對被批評者的不滿和厭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諍厭常用于形容那些勇于直言,不畏懼他人反對的人。在社交場合、職場或政治舞臺上,諍厭用來表達對不公正、不道德或不合理行為的批評和指責。它強調了坦率和直接的表達方式,以及對錯誤和不道德行為的不滿。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諍厭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項羽本紀》。故事中,項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將領,他在戰(zhàn)爭中大勝并成為了一方霸主。然而,他的傲慢和獨裁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有一天,項羽在宴會上喝醉后,他的忠實部下范增趁機提醒他,指出了他的錯誤和不合理之處。項羽十分生氣,但范增堅持直言不諱地批評他。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成語“諍厭”的來源,用來形容勇于直言批評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諍厭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固定的詞序,通常以“諍厭”或“厭諍”的形式出現(xiàn)。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不公正的行為總是毫不留情地諍厭。
2. 雖然他的直言有時讓人不悅,但他的諍厭確實有助于改進我們的工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為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 將“諍厭”與坦率、直言不諱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強烈的印象。
2. 創(chuàng)造一個與“諍厭”相關的故事,使其更加生動有趣,便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學習其他與批評、指責相關的成語,如“直言不諱”、“直抒胸臆”等。
2. 閱讀相關的歷史故事或文章,了解更多關于勇于直言批評的人物和事件。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諍厭了我的懶散作業(yè)態(tài)度。
2. 初中生:他在班級會上諍厭了不負責任的同學們。
3. 高中生:學生會主席在演講中諍厭了學校管理不善的問題。
4. 大學生:學生代表在會議上諍厭了學校的不公平政策。
5. 成年人:市民們諍厭了政府的腐敗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