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律
成語(Idiom):寒律(hán lǜ)
發音(Pronunciation):hán lǜ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寒冷的氣候和嚴格的法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寒律是由“寒”和“律”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寒指天氣寒冷,律指法律制度。寒律一詞形象地描繪了寒冷的天氣和嚴格的法律制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來形容嚴寒的氣候和嚴格的法律制度。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地區或組織的法律規定嚴苛,執行嚴厲。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寒律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太和正音譜》中。它形容了北方的嚴寒氣候和嚴格的法律制度。在中國古代,北方地區的冬季非常寒冷,而法律制度也非常嚴格,因此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地方的寒律非常嚴厲,違法行為將受到嚴懲。
2. 在北方的冬天,人們要忍受寒律的折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寒律與寒冷的天氣和嚴格的法律制度聯系起來。想象自己在一個非常寒冷的地方,同時有嚴格的法律限制,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寒律相關的成語,如“寒門再難出貴子”、“寒來暑往”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冬天的時候,我們要穿厚厚的衣服才能抵擋寒律。
2. 初中生(13-15歲):這個地方的法律制度非常嚴格,可以說是寒律。
3. 高中生(16-18歲):北方的冬天非常寒冷,人們需要遵守寒律,保持室內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