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辯
基本解釋
亦作“ 無辨 ”。沒有區(qū)別;混雜。《莊子·齊物論》:“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於鷇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 成玄英 疏:“辯,別也……夫彼此偏執(zhí),不定是非,亦何異鷇鳥之音,有聲無辯!”《呂氏春秋·離謂》:“ 鄭國 多相縣以書者……令無窮,則 鄧析 應之亦無窮矣。是可、不可無辨矣。” 高誘 注:“辨,別。”《淮南子·要略》:“ 齊景公 內好聲色,外好狗馬,獵射亡歸,好色無辯。” 高誘 注:“辯,別也。”一本作“ 無辨 ”。《后漢書·皇后紀序》:“ 高祖 帷薄不修, 孝文 袵席無辯。” 李賢 注:“ 孝文 幸 慎夫人 ,每與皇后同坐,是無辯也。”
成語(Idiom):無辯(wú biàn)
發(fā)音(Pronunciation):wú bi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無法辯解、無法辯駁,形容理由不充分或無法反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辯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無法辯解或無法辯駁。它表示對方的觀點、理由或辯解無法通過合理的論證或論點來支持,或者無法找到有效的反駁方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無辯常常用于形容辯論、爭論、辯解等場合。當某人無法給出合理的理由或無法反駁對方的觀點時,可以使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他的無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辯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名叫公孫龍的人。公孫龍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著名辯士,他以辯論技巧高超而聞名。一次,他與一位名叫公孫丑的人進行辯論,結果公孫丑無法辯駁公孫龍的觀點,只能無言以對。從此以后,人們用“無辯”來形容無法辯解或無法辯駁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辯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無”表示沒有,沒有辯解的能力或理由;“辯”表示辯解、辯駁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觀點站不住腳,完全是無辯之辭。
2. 在辯論會上,他的反駁毫無力量,完全是無辯可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無辯”與無法辯解的情況聯(lián)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可以想象一個人在辯論中無法給出合理的理由或無法反駁對方的觀點,從而形成了“無辯”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辯論、辯駁相關的成語,如“言辭犀利”、“駁斥”等,可以幫助加深對“無辯”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解釋太牽強了,完全是無辯可言。
2. 初中生:在辯論賽上,他的觀點站不住腳,完全是無辯之辭。
3. 高中生:面對老師的質疑,他只能無言以對,完全是無辯可駁。
4. 大學生:在辯論會上,他的反駁毫無力量,完全是無辯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