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等聲
基本解釋
指 方等 的歌聲。《通典·樂五》:“ 大唐 貞觀 中,有尚書 侯貴和 妾名 麗音 ,特善唱《行天》,清暢舒雅,含嚼姿態,有喉牙吐納之異。后改號 方等 ,女亦傳其母伎。 方等 卒后,有 郝三寳 亦善歌《行天》。有人引 三寳 歌之,諸女隔簾聽之,發聲便笑。 三寳 初不知,怒曰:‘亦堪女郎終身倣效,何忽嗤笑?’女曰:‘上客所為,殊有乖越。請一聽之。’始發一聲, 三寳 便拜伏曰:‘真 方等 聲也!誠遠所不及也。’”
成語(Idiom):方等聲
發音(Pronunciation):fāng děng sh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聲音傳達到了對方耳朵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方等聲是一個由三個字組成的成語,具有“聲音傳達到了對方耳朵里”的基本含義。它用來形容信息傳遞的效果很好,對方能夠聽到并理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方等聲常用于描述溝通、傳播信息或交流的情境。無論是口頭交流、書面文字還是其他媒體形式的信息傳遞,只有對方能夠真正聽到并理解,才能說方等聲。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方等聲這個成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故事。相傳,有一次齊國的大夫孔丘(孔子)去見楚國的君王。當時,孔子正在騎馬,楚國的君王則站在高處。孔子用力高聲地向君王問好,君王卻沒有聽到。孔子下馬后,便用平常的聲音再次問好,這次君王聽到了,并表示非常欣賞孔子的謙虛和智慧。從此,方等聲便成為了形容聲音傳達到對方耳朵里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方等聲是一個由三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方”是副詞,表示“正好”、“剛好”;“等”是動詞,表示“等待”、“等候”;“聲”是名詞,表示“聲音”。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方等聲,每個聽眾都能清楚地聽到他想表達的意思。
2. 這封信寫得很好,方等聲地傳達了我的感謝之情。
3. 在會議上,大家都要注意方等聲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方等聲相關的場景進行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自己在與他人交流時,聲音能夠直接傳達到對方耳朵里,達到完美的溝通效果。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交流方式和禮儀,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此外,還可以學習其他與溝通和交流相關的成語,如“口若懸河”、“言簡意賅”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課堂上大聲朗讀,方等聲地傳達了我對老師的尊敬。
2. 初中生:我在班級會上發言,方等聲地表達了我對學校改進的建議。
3. 高中生:我在演講比賽中自信地演講,方等聲地傳達了我對觀眾的信息。
4. 大學生:我在團隊會議上提出了創新的想法,方等聲地表達了我對團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