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闉
成語(Idiom):帝闉(dì yǐn)
發音(Pronunciation):dì yǐ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皇帝對臣子的寬容和寬大仁慈。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帝闉源于《左傳·昭公三十年》:“帝闉曰:‘猶余之罪也。’”意為皇帝對臣子的過失或錯誤行為能夠寬容、寬大仁慈。這個成語強調了君主的仁德和寬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君主寬容大度、仁慈寬厚的品德。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對他人的寬容和寬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歷史書籍,記錄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故事中的帝闉是指周昭王時期的一個官員。他因為犯了錯誤而被奪去了爵位,但昭王卻說:“這個罪過就像是我自己犯的一樣。”昭王的寬容和寬大仁慈給了后人很大的啟示,成為了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帝闉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皇帝希望能夠以帝闉的態度對待他的臣子。
2. 面對孩子的小錯誤,父母應該以帝闉的心態來教育他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帝闉這個成語:
1. 將帝闉拆分為兩個部分:帝和闉。
2. 帝字可以聯想到皇帝,闉字可以聯想到寬容。
3. 想象一個仁慈寬大的皇帝,對待臣子的過失能夠寬容包容,這就是帝闉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仁慈、寬容相關的成語,如“明察秋毫”、“大公無私”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老師對我們的錯誤總是很帝闉,給了我們改正的機會。
初中生:作為班長,我應該像皇帝一樣帝闉地對待同學們的錯誤。
高中生:領導對我們的工作失誤總是很帝闉,給了我們改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