肫切
成語(Idiom):肫切(zhūn qiè)
發音(Pronunciation):zhūn qi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說話直截了當,毫不含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肫切一詞源自古代醫學術語,形容醫生在進行手術時,切除病人的腫塊或疾病部位時,必須果斷、準確,不能有絲毫含糊。因此,肫切在成語中的意義就是形容說話直截了當,毫不含糊,不拖泥帶水。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肫切常用于形容人說話的風格或態度,特別是在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觀點時,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不含糊不模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肫切最早出現在《晉書·王濛傳》中,記載了晉朝時期王濛的一次手術經歷。王濛是一位著名的醫生,他在為一位患者切除腫塊時,態度果斷、準確,毫不含糊。后來,人們就用“肫切”來形容說話直截了當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肫切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回答總是肫切而明確。
2. 在會議上,他以肫切的語氣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肫切”與醫生切除病人腫塊的形象聯系起來,形象地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形容直截了當、毫不含糊的成語,例如“一刀兩斷”、“一言以蔽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講解問題的時候,總是肫切明確,讓我們很容易理解。
2. 初中生:在辯論賽中,他以肫切的語氣陳述自己的觀點,讓人印象深刻。
3. 高中生:面對老師的提問,他回答得肫切有力,沒有絲毫的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