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繩
基本解釋
本指工匠量長短、較曲直的工具,引申為約束,拘囿。 清 顧炎武 《菰中隨筆》:“蓋去古法愈遠,而倜儻跅弛之士,其不諧尺繩於科目,受羈馽於銓曹者,少得以自達矣。”
成語(Idiom):尺繩 (chǐ shéng)
發音(Pronunciation):chǐ sh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古代用來量度長度的尺子和繩子,比喻嚴格的標準或法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尺繩”源自于古代中國的度量衡制度。尺子和繩子是古代人用來測量長度的工具,因此成語“尺繩”意味著嚴格的標準或法律。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法律嚴明、紀律嚴格,以及對事物要求嚴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成語“尺繩”可以用于各種場景,特別是在描述法律、紀律和規則方面。它可以用來強調遵守規定、嚴格執行法律或紀律的重要性。例如,在教育領域,老師可以告訴學生要按照課堂規則來學習,遵守學校的紀律,因為學校是一個尺繩森嚴的地方。在職場中,員工也要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因為公司有嚴格的尺繩來管理員工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尺繩”最早出現在《孟子·公孫丑上》一文中。故事講述了孟子與公孫丑的一次對話。孟子問公孫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君子不器。”公孫丑回答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君子器。”孟子追問:“君子何以不器?”公孫丑回答說:“尺繩而已矣。”這個故事表達了公孫丑認為君子應該遵守尺繩法度,嚴守規矩,不違反法律和道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詞組成,分別是“尺”和“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領導要求我們按照公司的尺繩來工作。
2. 這個學校的紀律非常嚴格,是一個尺繩森嚴的地方。
3. 在法庭上,法官會按照尺繩的標準來判決案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尺繩”。可以想象一個人拿著尺子和繩子來測量物體的長度,表示他對測量要求非常嚴格,這樣就能記住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成語“尺繩”相關的成語,例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尺寸之功”等,以擴展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按照學校的尺繩來行走。
2. 初中生:學校的紀律很嚴格,我們必須遵守尺繩。
3. 高中生:考試的時候,老師會按照尺繩來評判我們的答案。
4. 大學生:在大學里,我們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因為大學也是一個尺繩森嚴的地方。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們要按照公司的尺繩來完成任務,保證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