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耳聾
基本解釋
三天失去聽覺。極言受震動之烈。《景德傳燈錄·懷讓禪師》:“一日,師謂眾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再蒙 馬大師 一喝,直得三日耳聾眼黑。’” 宋 陸游 《戲用方外語示客》詩:“踞牀一喝君聞否?三日猶應覺耳聾。” 清 錢謙益 《天都瀑布歌》:“愕眙莫訝詩思窮,老夫三日猶耳聾。”亦作“ 三日聾 ”。 清 龔自珍 《題吳南薌東方三大圖》詩:“小臣若上議,廷臣三日聾。”
成語(Idiom):三日耳聾 (sān rì ěr lóng)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rì ěr l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事情不聞不問、不理不睬,裝作沒聽見或不知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日耳聾是由“三日”與“耳聾”兩個詞組成,其中“三日”表示時間的短暫,而“耳聾”則是指聽覺上的缺失。成語的意思是指某人故意裝作不知道或不理會某件事情,就像耳朵突然變聾了一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某人故意回避或選擇性忽視某些事情,不愿意參與或承擔責任。可以用于形容不愿意回答問題、不愿意承認錯誤、不愿意面對現實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后漢書·楊震傳》中記載了這個成語的故事。楊震是東漢末年的一位重要官員,他曾經被派去勸說董卓將軍撤軍,但董卓卻故意裝作沒聽見,不理會楊震的請求。楊震為了表達自己的忠誠和堅持,就用了“三日耳聾”這個成語來形容董卓的態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日耳聾是一個比喻性的成語,由兩個詞組成。其中,“三日”表示時間的短暫,而“耳聾”則是指聽覺上的缺失。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我的請求完全三日耳聾,不愿意幫助我。
2. 老板明明知道這個問題,卻裝作三日耳聾,不愿意解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三日”與“耳聾”這兩個詞進行聯想,將時間的短暫與聽覺的缺失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視而不見”、“對牛彈琴”等,來豐富你的成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叫我回答問題,但我裝作三日耳聾,不敢回答。
2. 初中生:我媽媽叫我收拾房間,我卻裝作三日耳聾,偷偷溜出去玩。
3. 高中生:政府官員對民眾的訴求裝作三日耳聾,完全不理會他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