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攘
成語(Idiom):披攘(pī rǎng)
發(fā)音(Pronunciation):pī r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群或物體擁擠、混亂的樣子。
詳細(xì)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披攘是由“披”和“攘”兩個字組成。披指散亂、張開,攘指混亂、擁擠。披攘形容人群或物體聚集在一起,擁擠而且混亂無序的樣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披攘常用于形容場所擁擠、人群混亂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堆積或雜亂無序的狀態(tài)。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披攘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中,原文是“披攘如市”。這句話形容的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繁榮景象,市場上人群擁擠、熙熙攘攘,生意興隆。后來,這個成語逐漸演變?yōu)榕粒脕硇稳萑巳夯蛭矬w擁擠、混亂的樣子。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人山人海,披攘不堪。
2. 車站里的人群披攘,大家爭相上車。
3. 會場上人聲鼎沸,披攘一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披攘理解為一個人披著衣服(披)在人群中亂跑(攘),形象地表示人群擁擠、混亂的樣子。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jìn)一步學(xué)習(xí)和了解其他形容人群或物體擁擠、混亂的成語,如人山人海、擠如麻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xué)生(6-12歲):操場上的學(xué)生披攘一片,爭先恐后地跑向教室。
2. 初中生(13-15歲):車站里的人群披攘,大家都在等待著火車的到來。
3. 高中生(16-18歲):考試結(jié)束后,學(xué)生們披攘著走出教室,互相討論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