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堂
基本解釋
(1). 唐 虢州 (今 河南 靈寶縣 南)刺史宅中庭園名。以屢經文士題詠而著名。 唐 韓愈 《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韻》序:“ 虢州 刺史宅連水池竹林,往往為亭臺島渚,目其處為 三堂 。” 廖瑩中 輯注:“ 三堂 建於 開元 中, 呂溫 嘗記之。謂三者,明臣子在三之節(jié);堂者,勵宗室肯堂之義。” 唐 賈島 《題虢州三堂吳郎中》詩:“半岸泥沙孤鶴立, 三堂 風雨四門開。” 宋 蘇軾 《送王伯剔守虢》詩:“惟有使君千里來,欲飲 三堂 無事酒。”
(2).第三進堂屋。《老殘游記》第三回:“原來這 山東 撫署是 明 朝的 齊王 府,故許多地方仍用舊名。進了三堂,就叫‘宮門口’。” 巴金 《抹布集·楊嫂》:“我們跑進三堂,很快地就跑進了 楊嫂 的房間。”
成語(Idiom):三堂(sān táng)
發(fā)音(Pronunciation):sān t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三次開庭審理案件,用來形容審判公正、嚴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堂是指在古代中國的法庭中,對一個案件進行三次開庭審理。這個成語形容審判過程中的公正、嚴肅和認真,強調司法公正和權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堂成語常用于形容法庭審判時的莊重和嚴肅,也可以用來形容其他場合需要認真對待的事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司法制度。在古代,法庭審理案件通常需要進行三次開庭審理,以確保審判的公正和準確。因此,三堂成語就形成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堂成語由“三”和“堂”兩個字組成,其中“三”表示次數(shù),而“堂”表示庭堂,即法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案件中,法官三堂審理,最終作出了公正的判決。
2. 這個案件非常復雜,需要三堂審理才能找出真相。
3. 他的行為違法嚴重,必須三堂審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堂”與“三次開庭審理”聯(lián)系起來記憶,也可以想象在法庭上的莊重和嚴肅的氛圍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古代的司法制度和法庭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有個同學違紀了,老師三堂審理后做出了公正的處理。
2. 初中生:我看了一部電視劇,里面的案件需要三堂審理才能找到真兇。
3. 高中生:我在新聞里看到,那個重大刑事案件經過三堂審判,最終得到了公正的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