抰振
成語(Idiom):抰振
發音(Pronunciation):yǎn zhè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動作有力,有聲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抰振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抰意為用力搖動,振意為顫動。抰振的基本含義是形容動作有力,有聲音。通常用來形容人或物體的動作有力量,具有震撼力或引起共鳴。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抰振常用于描述人們的表演、演講或行動具有震撼力,能夠引起觀眾或聽眾的共鳴。也可以用來形容某種力量或聲音的強烈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抰振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文公十五年》中。故事中,晉國大夫郤缺在晉文公面前表演舞劍,他用力搖動劍身,發出了很大的聲音。晉文公看到后非常贊賞,稱其為"抰振"。從此,抰振成為了形容動作有力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兩個字組成,前者為"抰",后者為"振"。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抰振人心,引起了熱烈的掌聲。
2. 這位歌手的高音抰振了整個音樂廳。
3. 這個舞蹈動作抰振有力,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抰振的發音類似于“眼鏡”,可以想象一個人用力搖動著一副眼鏡,發出響亮的聲音,形象地表示有力量的動作。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抰振是一個描述動作有力的成語,可以與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進行對比學習,如“氣吞山河”、“聲震四野”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用力抰振著拍打鼓,引起了全班同學的注意。
2. 初中生:這位演員的表演抰振人心,贏得了觀眾的掌聲。
3. 高中生:他的演講抰振了整個會場,讓人印象深刻。
4. 大學生:這部電影的劇情抰振人心,引起了觀眾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