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諱
基本解釋
不避忌諱,直接指陳。《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天圣五年》:“愿陛下下詔引咎,損太官之膳,避路寢之朝,許士大夫斥諱上聞譏切時病,罷不急之役,省無名之斂,勿崇私恩,更進直道。”
斥諱(chì huì)
發音(Pronunciation):chì h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斥諱是指禁忌、忌諱,不敢或不愿提及或涉及某個人或某個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斥諱源自古代中國的禮儀文化,是一種對某些事物或人的忌諱和避諱。斥諱的對象可能是皇帝、神靈、先祖、貴族等特定身份的人,也可能是某些事物,比如病痛、死亡等。斥諱的表現形式包括避諱使用特定的詞語、避免涉及特定的話題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斥諱在古代中國的社會中非常重要,人們尊重斥諱,遵守避諱規則。在現代社會,斥諱的概念逐漸淡化,但在一些特定場合,如祭祀活動、重要場合的講話等,人們仍然會遵守斥諱的原則。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斥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尤其是在帝王統治下的宮廷。在宮廷中,對皇帝的尊敬和恭順被視為至高無上的,因此人們對皇帝進行斥諱,避免使用與皇帝相關的詞語,以示對其尊重。這種斥諱的觀念逐漸擴展到其他方面,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斥諱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斥”是動詞,表示排斥、避諱;“諱”是賓語,表示禁忌、忌諱。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斥諱提及這個人的名字,因為他在過去犯下了嚴重的錯誤。
2. 在古代中國,人們對皇帝進行斥諱,不敢直呼其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避諱”相對應來記憶斥諱的含義。避諱是指避免提及或涉及某個人或某個事物,而斥諱則是指明確地排斥或禁忌。可以將“斥諱”與“避諱”對比記憶,幫助記住斥諱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古代的禮儀文化與斥諱的相關知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斥諱的背景和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不敢斥諱老師的錯誤,但可以提醒老師注意。
2. 初中生:在古代,人們斥諱提及皇帝的名字,以示對皇帝的尊重。
3. 高中生:在現代社會,人們不再斥諱談論一些敏感的話題,追求開放和自由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