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暵
基本解釋
猶干旱。 宋 鄭俠 《謝太守答詩》:“陰陽為之疹,涇潦仍乾暵。” 清 張楟 《七浦塘》詩:“或旱而乾暵,或潦而汪洋。”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李廣濟》:“ 楊君 是時官 湖南 鹽法道,因此年天時乾暵,迎真人入城而雨,雨后送之還山。”
成語(Idiom):干暵
發音(Pronunciation):gàn zh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在做事情時要積極主動、努力奮斗,不能等待機會到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干暵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干"意為努力、奮斗,"暵"意為等待、等候。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人們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事情,不能等待機會的到來。它強調了努力奮斗的重要性,提醒人們不能被動等待成功,而應該主動爭取和追求。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工作、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當我們面臨困難或者想要取得進步時,可以用干暵來鼓勵自己和他人不要等待機會的到來,而是要積極主動地去爭取。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態度和精神,表示他們主動、積極的奮斗精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干暵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十二年》中,講述了齊國大夫田忌與趙國的馬跑比賽的故事。田忌考慮到自己的馬速度不如趙國的馬快,于是采取了一種聰明的策略,即先用自己的最慢的馬與趙國的最快的馬比賽,然后再用自己的最快的馬與趙國的次快的馬比賽。通過這樣的安排,田忌最終取得了比賽的勝利。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想取得成功,不能一味等待機會,而是要主動積極地去爭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干暵是一個由兩個意義相近的動詞組成的成語,其中"干"表示努力、奮斗,"暵"表示等待、等候。這個成語的結構簡單明了,易于理解和記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不能只是坐等機會,要懂得干暵,爭取自己的發展機會。
2. 在面對挑戰時,我們要有干暵的精神,不畏困難,勇往直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干暵的發音與“干活”的發音進行聯想,將“干”字與努力奮斗的意義聯系在一起,將“暵”字與等待的意義聯系在一起,通過這樣的聯想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干暵意義相近的成語,如努力奮斗的成語有“奮發圖強”、“勇往直前”等;等待和機會的成語有“守株待兔”、“坐以待旦”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學會干暵,爭取在下次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2. 初中生:只有通過干暵,我們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3. 高中生:在面對升學壓力時,我們不能只是等待機會,要有干暵的精神去爭取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