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藝
基本解釋
亦作“ 一蓺 ”。1.“六藝”之一。指經學的一種。《史記·儒林列傳》:“能通一蓺以上,補文學掌故缺。”《漢書·藝文志》:“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敏速》:“ 天寶 中, 漢州 雒縣 尉 張涉 應一藝,自舉日試萬言,須中書考試。” 宋 曾鞏 《讀書》詩:“古人至白首,搜窮敗肝腸,僅名通一藝,著書欲煌煌。”
(2).謂一種才能或技藝。《后漢書·鄧禹傳》:“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蓺。”《詩話總龜·藝術》引 宋 李頎 《古今詩話》:“ 唐 世一藝,如 公孫大娘 舞劍, 曹剛 琵琶, 米嘉榮 歌,皆見於 唐 賢詩句,遂知名於后世。”《蕩寇志》第一二三回:“虛度七十二春,自幼不成一藝。” 梁斌 《紅旗譜》四:“﹝ 嚴志和 ﹞從此一藝頂三工,一家人才不吃糠咽菜了。”
成語(Idiom):一藝
發音(Pronunciation):yī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只懂得一種技能或只有一種才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藝是由“一”和“藝”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表示一個人只懂得一種技能或只有一種才藝。這個成語強調了一個人的技能或才藝的單一性,暗示了缺乏全面發展和多樣化的能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藝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只懂得某一方面的技能或只有某一種才藝,強調了個人能力的局限性。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只專攻一門技能或只有一種才藝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一藝的具體故事起源尚無明確記載。然而,這個成語的含義與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有關,強調全面發展和多樣化的能力。在古代,人們普遍認為一個人應該全面發展,掌握多種技能和才藝,而不只是局限于一種。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一藝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容易理解和記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只懂得彈鋼琴,真是一藝之士。
2. 她只會繪畫,可以說是一藝無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一”字與“藝”字聯想,形成一個人只懂得一種技能或只有一種才藝的形象。同時,可以通過多次重復和實際運用這個成語,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類似的成語,如“一技之長”、“一技之能”等,以豐富對于個人能力和才藝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只會踢足球,是一個一藝之士。
2. 初中生:她只會彈吉他,可以說是一藝無成。
3. 高中生:他只懂得寫詩,真是一藝之才。
4. 大學生:她只會編程,是一個一藝之長。
5. 成年人:他只會烹飪,可以說是一藝之能。
6. 老年人:他只會園藝,真是一藝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