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雀
基本解釋
(1).傳說中的神鳥。鳥身鹿頸。《文選·張衡<東京賦>》:“龍雀蟠蜿,天馬半漢。” 薛綜 注:“龍雀,飛廉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推蜚廉” 裴駰 集解引 晉 郭璞 曰:“飛廉,龍雀也,鳥身鹿頭者。”
(2). 晉 時 赫連勃勃 寶刀名。制作極巧,下為大環(huán),以纏龍為之,其首鳥形。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河水三》:“并造五兵,器鋭精利,乃咸百鍊為龍雀大鐶,號曰 大夏 龍雀。銘其背曰:古之利器, 吳 楚 湛盧, 大夏 龍雀。” 宋 蘇軾 《以雙刀遺子由子由有詩次其韻》:“寶刀匣不見,但見龍雀環(huán)。” 清 吳偉業(yè) 《恭紀圣駕幸南海子遇雪大獵》詩:“君王羽獵近 長安 ,龍雀刀環(huán)七寶鞍。”
成語(Idiom):龍雀(lóng què)
發(fā)音(Pronunciation):lóng qu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龍和雀鳥,形容地位、能力懸殊的兩者相比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代表著威武、尊貴和權力;而雀鳥則是小巧、溫順、平凡的代表。這個成語形容地位、能力懸殊的兩個人或者事物相比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兩者地位、能力的差距非常大,一般用于貶低對方或者贊美自己。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龍雀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中,其中有一則故事是講述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襄公與晏嬰的故事。齊襄公曾經(jīng)問晏嬰,為什么他能夠在齊國中享有如此高的地位和聲望。晏嬰回答說,他能夠在齊國中成為龍,是因為齊襄公身邊只有雀鳥為伍,所以顯得特別出色。這個故事被后人引用,形成了成語“龍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龍雀是由兩個單字組成的,形容地位、能力懸殊的兩者相比較。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在學術研究上的水平可謂是龍雀之別。
2. 這兩個球隊在實力上簡直是龍雀之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龍和雀鳥的形象進行對比來記憶這個成語。龍象征著強大和威嚴,而雀鳥則是小巧和平凡的代表。想象一個巨大的龍和一個小小的雀鳥站在一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含有“龍”和“雀”的成語,如“龍騰虎躍”、“龍馬精神”、“雀躍”等。了解這些成語的含義和用法,可以豐富詞匯量,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的畫畫水平和爸爸相比真是龍雀之別。
2. 小學生:小明和小紅的成績相差太大了,簡直是龍雀之殊。
3. 初中生:他們班上的籃球隊和我們班簡直是龍雀之別,我們一直都輸給他們。
4. 高中生:他們兩個人的才藝差距真是龍雀之殊,一個是音樂天才,一個是普通的學生。
5. 大學生:這兩個公司的規(guī)模和實力簡直是龍雀之別,一個是全球500強,一個是小型企業(yè)。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龍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