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望風而遁(wàng fēng ér dùn)
發音(Pronunciation):wàng fēng ér d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在面對困難或危險時,因畏懼而退縮、逃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望風而遁是由“望風”和“而遁”兩個詞組成的成語。望風指的是看到風來,而遁表示逃跑、躲避。整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在面臨困境時,見風就退縮、逃避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某人在面對問題或困難時膽怯、畏縮,沒有勇氣或決心去面對挑戰。可以用于各種場合,如描述一個懦弱的人、批評一個人膽小怕事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戰國時期,當時有一個叫趙高的宦官,他在秦始皇死后掌握了大權。有一天,趙高聽說有人要刺殺他,于是他望風而遁,逃避了刺殺的危險。這個故事后來被人們引申為望風而遁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望風而遁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本來答應幫忙,但最后還是望風而遁了。
2. 面對挑戰,他總是望風而遁,不敢迎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望風而遁”與一個畏縮的人形象聯系起來,想象這個人看到風來就馬上逃跑,從而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勇氣、逃避相關的成語,如“膽小如鼠”、“逃之夭夭”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當我遇到困難時,我不會望風而遁,而是勇敢面對。
2. 初中生:他在比賽中遇到困難時,望風而遁,沒有堅持下去。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他望風而遁,選擇放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