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役
基本解釋
(1).仆役;奴婢。《孟子·公孫丑上》:“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 趙岐 注:“若此為人所役者也。”《文選·揚雄<劇秦美新>》:“經井田,免人役。” 李善 注引《漢書》:“ 莽 令更名天下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之。”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奇謔·狐貍》:“有土工 宋留 ,暮遇一夫,自言欲為人役。”《醒世姻緣傳》第四回:“又每日將各莊事件交付看莊人役。”
(2).差役,差人。《二刻拍案驚奇》卷四:“若認得是衙門人役,惹起疑心,禍不可測。” 清 余懷 《板橋雜記·雅游》:“司有一官以主之,有衙署,有公座,有人役、刑杖、籤牌之類。”《宦海》第二回:“惟恐怕他們冒冒失失的放槍拒敵,一下子把這位藩臺大人打死了,那時不但鬧了大大的亂子,就是那跟去的一班人役,失於保護,哪里擔得起這樣的責任?”
(3).服勞役的人。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侈靡篇>的研究》:“請看他的筑 阿房宮 ,筑 驪山 陵,筑長城,筑直道吧,動輒就是動員幾十萬的人役來興建大規模的工事。”
成語(Idiom):人役
發音(Pronunciation):rén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人作為工具或奴仆被使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人役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人”指人類,而“役”則表示被使用或被奴役。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被當作工具或奴仆來使用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人役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人被迫為他人服務,失去自由和尊嚴的情況。在社會和工作場合,它可以用來批評和反映人們對待他人的不公平對待和壓迫。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人役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記載了一個關于春秋時期齊國的故事。故事中,齊國國君昭公將一個叫子華的臣子當作奴仆來使用,剝奪了他的權利和尊嚴,將他當作人役對待。這個故事成為了人役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人役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家庭中,仆人們被當作人役,沒有任何權利和尊嚴。
2. 這個公司的員工們感到被壓迫,他們覺得自己只是被當作人役來為老板服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人”和“役”兩個字形象地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被奴役、被使用的場景,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春秋時期和其他相關歷史背景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人役這個成語的含義和使用場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喜歡當人役,我希望被尊重和平等對待。
2. 初中生:在這個家庭中,仆人們被當作人役,不能享受到自由和尊嚴。
3. 高中生:這個公司的員工們感到被壓迫,他們覺得自己只是被當作人役來為老板服務。
4. 大學生: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反對任何形式的人役現象,堅持平等和尊重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