闉阇
成語(Idiom):闉阇(pinyin:kěn duō)
發音(Pronunciation):kěn duō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心胸狹隘,不愿意容納他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闉阇是一個古代佛教名詞,原指僧人的房間。由于僧人的房間通常較小,所以引申為人心胸狹隘。成語“闉阇”用來形容人的胸懷狹窄,不愿意容納他人,缺乏包容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貶義,形容一個人心胸狹隘,不愿意接受新鮮事物或不愿意容忍他人的觀點和意見。可用于描述某人的性格特點或行為表現,表示其狹隘、偏執或自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闉阇”的故事起源于佛教經典《大般若波羅蜜經》。佛陀在講述修行者的境界時,用“闉阇”來形容那些心胸狹隘的人。后來,這個詞逐漸被引申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的胸懷狹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闉阇”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固定的詞序。其中,“闉”讀作“kěn”,意為狹窄;“阇”讀作“duō”,意為房間。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心胸狹窄,真是闉阇至極。
2. 這個人太闉阇了,對別人的意見毫不容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闉阇”與“狹窄的房間”聯系起來,形象地表示一個人心胸狹隘,不愿意容納他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心胸狹窄”、“狹隘的思想”等,以豐富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不愿意和其他同學一起做游戲,真是闉阇。
2. 初中生(13-15歲):她不愿意傾聽別人的意見,總是闉阇得很。
3. 高中生(16-18歲):他的心胸太闉阇了,對新觀點毫無接受能力。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有些人的思想真是闉阇,無法容納多元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