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fā cè jué kē ㄈㄚ ㄘㄜˋ ㄐㄩㄝˊ ㄎㄜ發策決科(發策決科)
(1).謂命題考試。 漢 揚雄 《法言·學行》:“或曰:‘書與經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可。’或人啞爾笑曰:‘須以發策決科。’” 李軌 注:“射以決科,經以策試,今徒治同經之書,而不見策用,故笑之。” 章炳麟 《與劉師培書》:“《學報》鉤微探嘖,宣揚國光,誠所崇仰。獨其中所録《公羊》諸説,時有未喻。 嚴 顏 立學,須以發策決科; 邵公 《解詁》,獨推 胡母 條例。”
(2).謂應試取中。 金 元好問 《興定庚辰太原貢士南京狀元樓宴集題名引》:“ 晉 北號稱多士太平,文物繁盛,時發策決科者率十分天下之二,可謂富矣。”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發策決科
成語(Idiom):發策決科
發音(Pronunciation):fā cè jué k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才智超群,能夠制定出明智的決策和策略。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策決科是一個表示人才智超群、能夠制定出明智決策的成語。其中,“發策”指制定決策和策略,“決科”指智慧和才能超群。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智慧和才能非常出眾,能夠在重要的決策中做出明智的選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發策決科這個成語常用于贊美某人的智慧和才能超群,特別是在制定重要決策和策略時展現出的能力。可以用于描述政治家、企業家、軍事指揮官等在關鍵時刻做出明智決策的能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發策決科的具體故事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智者和決策者。古代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化名人,他們的智慧和才能被人們稱為“發策決科”。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發策決科是一個四個漢字的成語,由“發”、“策”、“決”和“科”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公司的發展中展現出了發策決科的才能。
2. 這位領導者的發策決科讓整個團隊受益匪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聰明智慧的人在制定決策和策略時,頭腦中光芒四射,發出耀眼的光輝,展現出發策決科的能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智慧和才能相關的成語,如“智勇雙全”、“才高八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制定的學習計劃真是發策決科,讓我們能夠有條不紊地學習。
2. 初中生:我的爸爸是一個發策決科的人,他在工作中總是能夠做出明智的決策。
3. 高中生:作為班長,我要學習發策決科的能力,為班級的發展制定出明智的計劃。
4. 大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發策決科的能力,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