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人神共憤
發音(Pronunciation):rén shén gòng fè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的行為或言論極其惡劣,引起了人們和神明的共同憤怒。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或言論極為惡劣,引起了人們和神明的共同憤怒。它強調了該人的行為已經違背了人間的道德準則,并且得罪了神明,因此人們和神明都對他感到憤怒。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那些犯下重罪或者做出極其惡劣行為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它經常用于媒體報道、社交媒體評論或者正式場合的演講中,以強調某人的行為引起了廣泛的憤怒和譴責。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并沒有具體的記載,但它可能與中國古代的神話和傳說有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相信神明能夠看到并評判人們的行為,如果某個人的行為非常惡劣,不僅會招致人們的憤怒,還會激怒神明。因此,這個成語的起源可能與這種信仰有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別是“人”、“神”、“共”和“憤”。每個字的意思分別是:人(人類)、神(神明)、共(共同)和憤(憤怒)。通過這四個字的組合,形成了表示人們和神明共同憤怒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罪行令人神共憤。
2. 這個腐敗官員的行為已經讓人神共憤。
3. 這起惡性犯罪案件讓整個社會感到人神共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這個成語可以通過以下方法:
1. 將成語分解為每個字的意思,理解每個字的含義。
2. 將成語與相關的場景或故事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
3. 多次重復使用這個成語,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學習更多與道德和倫理相關的成語,如“作惡多端”、“罪大惡極”等。
2. 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神明的信仰和崇拜。
3. 閱讀相關的新聞報道或文學作品,了解該成語在實際應用中的情境和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的欺凌行為讓人神共憤。
2. 初中生(14歲):這個貪官的腐敗行為已經讓人神共憤。
3. 高中生(17歲):這起嚴重的交通事故引起了人神共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