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忌
基本解釋
(1).古代稱先王、先后的忌辰。 漢 賈誼 《新書·傅職》:“不知日月之不時節、不知先王之諱與國之大忌……凡此其屬,太史之任也。”《舊五代史·梁書·末帝紀上》:“ 太祖皇帝 六月二日大忌,朕聞 姬周 以還,并用通喪之禮。”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十:“ 太祖 開國,雖追贈 僖祖 以下四廟,然惟 宣祖 、 昭憲皇后 為大忌,前一日不坐。”
(2).國家的禁令。 漢 蔡邕 《文范先生陳仲弓銘》:“乃離密網,以就禁錮,潛復不式,十有八年。大忌蠲除,舉賢良方正,大將軍、司徒并辟。”
(3).重要的禁忌。《后漢書·隗囂傳》:“﹝ 莽 ﹞冥昧觸冒,不顧大忌。”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張總兵》:“軍中機宜動為賊覺,兵家大忌也。” 洪深 《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凡是意識地控制呼吸的,平常說話,聽來已極不自然。而朗誦的節奏,更無有不是呆板機械的,這是大忌。”
成語(Idiom):大忌
發音(Pronunciation):dà j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極度忌諱或忌諱的事物或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大忌是指在某種情況下,某個行為或事物被認為是非常忌諱或禁忌的。它強調了人們應該避免的行為或觀念,常常與傳統道德、文化習俗或社會規范相關聯。大忌的存在是為了提醒人們尊重他人、遵守社會規則和道德準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大忌常常出現在道德教育、社會規范、禮儀規范等方面的討論中。它可以用來警示人們不要做某些違背道德準則的事情,也可以用來指責或批評某些不良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大忌這個成語的起源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故事,它是根據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觀察和總結而來的。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對于某些行為和事物有著特定的忌諱和禁忌,這些忌諱和禁忌被總結為大忌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大忌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大”和“忌”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中國文化中,對于長輩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不尊重長輩是大忌。
2. 在商業談判中,誠信是一個重要的原則,欺騙他人是大忌。
3. 在中國的傳統婚禮上,穿紅色的婚紗是大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大忌記憶為“大家都忌諱的事情”,這樣可以幫助記住其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與道德、社會規范相關的成語,如“大義滅親”、“大公無私”等,可以幫助加深對大忌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不守誠信是大忌,我們要誠實待人。
2. 初中生(13-15歲):在交往中,互相尊重是避免大忌的關鍵。
3. 高中生(16-18歲):在職業道德中,違背職業操守是大忌,我們要保持專業的素養。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