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目
基本解釋
(1).即比目魚。 漢 班固 《西都賦》:“揄文竿,出比目。”
(2).常以喻情愛深摯的夫妻、情人。 唐 盧照鄰 《長安古意》詩:“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 明 陸采 《懷香記·夜香祈祐》:“做了比目離羣,連理分枝。” 清 孫枝蔚 《無題次彭駿孫王貽上韻》:“魚中比目鳥鴛鴦,尺素愁看字數行。”參見“ 比目魚 ”。
(3).謂相比并而行。喻形影不離。《鬼谷子·中經》:“雖有美行盛譽,不可比目、合翼相須也,此乃氣不合、音不調者也。” 晉 潘岳 《悼亡詩》之一:“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折。” 清 吳下阿蒙 《斷袖篇·張幼文》:“ 張幼文 與 張千仞 俱世家子…… 千仞 與之交甚密,出入比目。及院試發案,二人連名,人咸異之。”
(4).龍眼的別名。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引《吳氏本草》:“龍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
成語(Idiom):比目(bǐ mù)
發音(Pronunciation):bǐ m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目指的是比照著眼睛,形容觀察、辨別事物非常仔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比目一詞來源于古代的比照。在古代,人們觀察事物時常常會用手比照著眼睛,以便更加仔細、準確地看清事物的細節。比目這個成語就是形容人們觀察事物非常仔細、認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比目這個成語常常用于形容人們觀察、辨別事物時的態度和方式。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待工作、學習或者其他事情的認真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古代有一位名叫吳晗的官員,他非常聰明能干,善于觀察。有一次,他去參加科舉考試,考官出了一道題目,要求考生辨別一種特殊的植物。其他考生都在匆匆忙忙地觀察,而吳晗卻仔細地比照著眼睛觀察,最終成功辨別出了這種植物。后來,人們就用“比目”來形容吳晗觀察事物的認真態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比目是一個動賓短語,由“比”和“目”兩個字組成。其中,“比”表示比照,比較;“目”表示眼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待工作非常比目,從不馬虎。
2. 她比目地觀察著周圍的人,試圖找到線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比目”的發音和意思與“比較目標”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比較目標需要仔細觀察、辨別,而“比目”也是形容觀察事物非常仔細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觀察、辨別相關的成語,例如“目瞪口呆”、“目不暇接”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比賽中仔細地比目著隊友的動作,學到了很多。
2. 初中生: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項觀察實驗,要求我們比目地觀察昆蟲的生長過程。
3. 高中生: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本小說,我每個細節都要比目觀察,以便把握作者的用意。